石家庄平山县里庄村:《人民日报》在这里诞生

平山县里庄村,在新中国新闻史上是一个值得特别纪念的地方。1948年6月15日,中共中央机关报《人民日报》在里庄诞生,里庄成为她的光辉起点。在里庄的日子里,《人民日报》为指导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我们走进这个村庄,追寻《人民日报》在这里的足迹,聆听村中的老人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
 
1948年6月15日华北《人民日报》创刊号。

 
1948年里庄小学送给《人民日报》的木匾,至今还被村民珍存着。

 
这就是当年印刷《人民日报》的圆盘印刷机。

 
《人民日报》在里庄村创刊时的旧址。
 
里庄村是位于平山县城西南的一个小村庄。据1994年出版的《平山县志》中《乡镇村》一章记载,里庄“曾属井陉,名七十五里庄,农为主。”这说明,“里庄”村名实际上是对“七十五里庄”的省略称谓。
 
李金拴当年曾在人民日报社工作过。在他的引领下,我们来到了这张报纸的诞生地。人民日报旧址矗立在村西的空地上,与新落成的人民日报陈列馆紧邻。可惜的是,经过几十年的风雨侵蚀,当年报社办公用的土木结构的房舍许多已经毁圮。李金拴老人说,原来这些老房子都保护得不错,可是1996年一次百年不遇的洪灾,将多数老房子都冲毁了,当时办报的许多房舍也不复存在。
 
老人满怀深情的讲述,把我们带进了那段红色历史的深处,也让我们了解到《人民日报》在里庄时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。
 
烽火硝烟中诞生
 
1948年春,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,党中央、毛主席从陕北渡过黄河,跨过太行山,来到平山县西柏坡。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,当年5月9日,中共中央决定将晋冀鲁豫解放区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,成立中共中央华北局和华北人民政府。
 
此前,毛泽东曾复电刘少奇,就合并两大解放区的建议说:提议中(央)工委召集彭真、聂荣臻、薄一波、陈毅、邓子恢、康生、饶漱石到中工委所在地开会,讨论你两区合并的提议,及支援整个南线北线的财政、经济、军工干部,成立华北局机构,成立大党校、大军校、大党报诸问题。这里所说的“大党报”,即指能够指导全局性工作的中央机关报。于是,一群年轻的新闻工作者,汇聚在里庄村,着手创办新中国第一张大报——《人民日报》。
 
关于是谁决定将《人民日报》社址设在里庄村,目前尚没有找到文字记录。里庄村民风淳朴,是支前模范村,同时南有光禄山、西临冶河、东接平原,易守难攻。从现址分析,里庄距离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约30多公里,但是距当时的华北局、华北军区所在的烟堡村2.5公里,距华北人民政府所在地王子村仅1.5公里,便于华北局就近领导,当属重要原因。
 
1948年6月15日,《人民日报》在解放战争战略大决战的恢宏前奏中诞生。《人民日报》的创刊号发布了华北解放区正式组成的消息,发表了社论《华北解放区的当前任务(代创刊词)》。在党中央的领导下,《人民日报》从此时起,担负起了中央机关报的职责。
 
在里庄的日子里,《人民日报》发表了毛泽东多篇重要文章,深入宣传中共中央的政治主张和方针政策,全面报道华北解放区和全国革命发展形势,为指导夺取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 
李庄、于明、萧航、萧风、陈进勇、陈柏生……这些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,大都是在里庄村开始他们新闻生涯的。
 
乡亲们倾力支持
 
据李金拴老人介绍,当时,里庄村民听说报社的同志要来,家家户户腾房子,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《人民日报》的创办者。邓拓同志曾住在邢狗老家,社长张磐石住在李志安家,电台设在李高生家,总电台在康增祥家,总编辑室在康玉文家,拣字房在康绍光家,机关伙房在康套狗家,大伙房则在康对宝家。报社的印刷厂选在李祥妮家,东房印刷,南房裁纸,北房印成册文件。因印刷厂所占面积大,李祥妮便义无反顾地举家搬到了另一户人家去住。
 
先后在晋冀鲁豫《人民日报》、华北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人民日报》工作,后来在北京担任《人民日报》总编辑的李庄当时住在康增寿家里。他在《难忘的岁月》一文中回忆:我们在里庄村住的时间并不长,但当地老百姓对报社同志的深情厚谊却使我们没齿难忘。老百姓淳朴、厚道,热爱共产党,热爱人民政府,热爱八路军(有些人叫部队为“武八路军”,叫我们这些非部队人员但穿军装的干部为“文八路军”)。里庄不大,房子不多,原《晋察冀日报》驻地,已经显得拥挤,突然添了许多人,编辑部要编稿,几个编辑一起工作,总得放两三张桌子……还是群众有办法:一户贫农在“土改”中分到好一点的房子,拣大的一间做了结婚新房。《晋察冀日报》来了,主人把新房移到较差的一间;华北《人民日报》创建了,主人坚持把新房移到更差的一间。报社坚决不同意这么办,房主急了,说:“你们实在不用,我不能勉强,那就让它空起来。我的心是铁了。”这就是老区人民的风格作派,这就是里庄乡亲的精神面貌。
 
李庄为人亲切,平易近人,又因为他的名字和“里庄”同音,里庄的人们对他印象非常深刻。康增寿老人说,大约是1948年7月份的一天傍晚,他的母亲突然患病昏倒在地,正被刚从编辑部下班回来的李庄看到。李庄迅速把病人送到卫生所,找医生进行了紧急抢救,一直忙到病人苏醒、没有生命危险他才休息。家里人对李庄感激不尽,李庄说都是自己人,“报社同志和里庄的乡亲们亲如一家人!”
 
当时报社正式人员有100多人,还有家属、孩子,当时近200户人家、1000人的里庄村,有一多半人家住上了报社人员。报社领导因觉得村中房屋紧张,也许还有长期驻扎的打算,便组织劳力在村东的空地上盖了十多排房屋,所用土坯都由里庄村民打制。遗憾的是,在房子完成主体准备上梁时,正逢上连阴雨,一连七天七夜,使刚起墙的房屋坍塌了。至今,在里庄村东边的土地上,还可以见到报社盖房挖土遗留的大坑。
 
融洽相处一家亲
 
当年报社有两台印刷机,一台是汉阳造,一台是日本造。提起这台汉阳造,还有一段故事。
 
报社的张保顺曾经在张家口国民党的报社工作,在此期间,他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一天,他故意将印刷机搞出毛病,上司派他去北平修理,半路上,张保顺掉转车头,把印刷机送到了解放区。印刷机用从敌人汽车上拆下的发动机作动力,因为陈旧,还时常缺油,发动机经常出问题。如果这一系统出现问题,便改用手摇发电机。每当此时,里庄人就有了“帮工”的机会。村里邢连福、李红火、李臭小、李三庆等10多位当年身强力壮的青年,不分昼夜,随召随到,轮流拧摇印刷机,不管多累都不偷懒,一直摇到报纸印完,保证报纸正常出版。
 
李金拴老人说,他在报社帮工时,条件相当恶劣,生活也很艰苦。“记者、编辑们吃的是大锅饭,基本上都是芋头、高粱米。”当时报社的工作人员都很年轻,大都20岁左右,大伙儿分散地住在老乡家里,闲余的时候不仅帮着老乡做活计,还教村民认字,大家相处得很融洽。在村东的麦场上,报社人员还支起了篮球架,工作闲暇,便和村民们一起打篮球。
 
里庄的父老乡亲们为报社提供了全部生活用品,炊具、炕桌、铁锨、扫帚、水缸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。另外,村民还保障着报社一定数量的粮食和蔬菜供应。很多村民主动为报社打杂、挑水、做饭,康保全在报社当过炊事员,李元元、邢连福还分别用木架耧车和马车给报社送过报纸。
 
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步伐不断加快,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,不断派特务、暗探到解放区侦探,还不时派出飞机轰炸。特别是1948年9月,乡亲们得知傅作义妄图偷袭石家庄和西柏坡的消息后行动起来,与报社的同志悄悄地挖坑道,准备把来不及转移的大型机械就地深埋,部分编辑、记者也分散住在临近山区的村庄,以备里庄被偷袭或者遭遇轰炸时,报纸照常出版。
 
敌机来轰炸时,房东大娘杨银玲劝李庄躲一躲。李庄说:“敌机是吓唬人的,不要怕!”杨大娘急得哭了,拉着李庄:“你不走,我老婆子怕什么?要死咱们死在一起!”
 
李金拴老人说起那段往事来,并没有显露出多少的骄傲与自豪,仿佛那段岁月只是他人生中很平淡的一个小插曲。“我父亲当过八路军,他常对我说共产党好!我那时还小,十几岁,经常到报社玩。1949年3月,报社要离开里庄了,我父亲找到报社的蔡善庆厂长,让他把我带走。蔡厂长看我年轻、机灵,就答应下来。于是我就跟着报社到了北京。”老人沉默片刻,眼角有些湿润:“参加工作了,可我还不识字,组织上就专门派人教我认字,也许是我年轻贪玩,就是学不会,我怕干不好,给家乡人丢脸,就去找蔡厂长,硬是回来了。”
 
现在,村里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人已所剩无几。而年代久远,那些珍贵的历史片段不去整理、不去挖掘,就会稍纵即逝。
 
所幸的是,现在已经建成了“人民日报陈列馆”,仅存的几处旧址也进行了修缮,并派专人看护起来。在村头,一个崭新的“《人民日报》诞生地”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。村里人都说,里庄村是人民日报永远的“娘家”。近年来,人民日报的同志也多次回到里庄,并在这里建立了培训教育基地,还给村里的小学捐赠了电脑和学习用品。“人民日报的同志和里庄村的乡亲们,始终都是一家人!”


公司简介| 联系方式| 支付方式| 公司荣誉| 控制大厅

石家庄燕赵旅行社:0311-85357822 85350805 85350803

公司地址:石家庄市裕华东路62号

经营许可证:L-HEB-CJ00053

法律声明:本站所刊载的图片,视频,Flash,文章等均由本站用户所贡献,本站不享有版权,如有版权所有者发 现自己作品被使用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在核实权属后,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。

周一至周五:09:00-18:00
周末节假日:10:00-16:00
建议及投诉:sjzyzlxs@126.com
0311-85357822
客服 客服